在公元前770年,周幽王因“烽火戏诸侯”事件导致国家灭亡,这一事件为春秋战国的历史篇章拉开了序幕。那时威力财,社会动荡不安,诸侯争斗不休,人民生活困苦,传统的统治秩序摇摇欲坠,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形成。百家争鸣的思想浪潮席卷而来,其中,墨家学派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。
到了战国末期,儒学和墨学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哲学学派,韩非子曾评价:“世之显学,儒墨也”。然而,令人费解的是,秦帝国建立后,墨家似乎一夜之间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。假如墨家没有消失,它是否能对今天的中国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呢?
公元前638年,宋国和楚国在争夺霸主地位时,于泓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。宋襄公虽然带领军队奋力作战,但最终以大败告终。几千年后,毛主席评价宋襄公的行为时,用了“蠢猪式的仁义”来形容他。这位末路英雄,过于迷信古老的礼制,不明白随着时代变迁,现实的战争已经发生了改变。礼仪之师已经无法应对愈发残酷的战场。
展开剩余81%泓水之战后,宋国逐渐衰落,曾经的霸主地位一去不复返。战火的不断侵袭让这片土地渐渐无力承受。就在一百多年后,墨翟诞生在这个逐渐没落的国家。墨翟出生在宋襄公的家族,但在他的时代,王权的承诺已经不再可信。墨翟所出生的家庭,并没有再享有显赫的地位,他已经从贵族之列降为普通平民。
墨翟,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出生于平民家庭的哲学家,自称为“布衣之士”。他曾是牧童,学习木工,擅长动手操作。据传,他在制造机械武器方面的技艺比鲁班还要高超。作为贵族后裔,墨翟接受过较好的教育,起初,他曾学习儒家学说,但很快他就发现儒家并不是他所追求的答案。儒家倡导的是尊重等级制度,这与他关注下层平民、反对压迫的理念并不契合。
墨翟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,春秋时期几乎每天都发生战争,许多小国在战乱中消失,民众流离失所。墨翟目睹了无数弱者的苦难,这促使他产生了为弱势群体发声的愿望。他放弃了儒学,开始带着平民的情怀,穿着草鞋,深入民间,用朴素的语言批判当时的统治阶层,传播自己的思想。
墨子的思想逐渐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,最终与儒学齐名,成为两大主流学派之一。他的思想核心之一便是“兼爱”和“非攻”。“兼爱”强调“兼相爱,交相利”,即通过相互关爱,不仅能改善他人的生活,也能使自己受益。而“非攻”则反对战争,尤其是大国之间的侵略行为,倡导和平共处。这一思想,主要是针对当时那些强大的诸侯国,劝告他们停止扩张和战争。
除了这两大核心观点,《墨子》一书中还涵盖了许多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观点。墨子主张“尚贤”,即推崇有才能的人来担任重要职务;他提倡节俭,反对奢侈浪费,并且在丧葬和生活上都提倡简朴。墨家还强调“非命”,即命运并非不可改变,普通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处境。
墨家的思想不仅仅限于政治层面,墨子的《墨经》部分更像是一本包含自然科学、军事战略等多领域知识的百科全书。墨经中的几何学、逻辑学、物理学等理论,早于西方的科学发展,不少理论在现代依然被视为奇迹。甚至墨子最早记录的“小孔成像”实验,成为了现代光学研究的基础之一。
此外,墨子还对如何守卫城市、设计防御器械进行了详尽的论述,这些技巧和防御手段在后来的战争中被证明有效,尤其在帮助宋国防御强敌时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然而,尽管墨家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影响深远,随着汉朝的建立,墨家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儒家、道家和法家等思想流派得到了继承和发展,而墨家的声音却悄然消失。甚至在《史记》中,墨子的记载仅有寥寥数十字,墨家唯一的典籍《墨子》也仅存部分。
一些学者认为墨家的消失,可能与其学说触及统治阶级的利益有关。墨家主张的“兼爱”、“非攻”及对平民阶层的关注,显然与当时统治者的阶级利益相悖。但也有学者认为,墨家的消失,实际上意味着它完成了历史使命。在战乱不断的年代,墨家站在平民立场,提倡和平、平等、自由的思想,符合当时社会最迫切的需求。然而,当社会逐渐走向统一与和平时,墨家的思想已不再具有那么强烈的现实意义。
有学者提出假设,若墨家学派能够延续至今,它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可能会取得更为卓越的成就,甚至可能会提前引领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。然而,这终究只是设想,墨家已经如同《圣经》中的话语:“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,当行的路我行尽了,当守的道我守住了,从此以后,自有公义的冠冕为我存留。”
墨家的历史虽已消逝,但它的思想和理念至今依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旺鼎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